加入收藏 | 学院首页

师院君子|把热爱写进光谱,用数据捕捉星光

作者: 时间:2025-05-27 点击数:

2025年4月,齐鲁师范学院QUEST(齐鲁探天分米波阵列)成功探测到Crab脉冲星巨脉冲信号。在阵列调试攻关阶段,学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天文系师生团队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其中天文系2022级学生王浩东作为团队学生骨干,全程参与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以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高质量完成观测任务,生动诠释了齐鲁师院人“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的君子品格。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正是这种既胸怀星辰大海又笃行务实求真的精神追求,让师院学子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以君子之风"追星逐梦"的青年学子,感受新时代天文人的科研热忱与使命担当。

巨脉冲是脉冲星爆发的一种极端现象,其持续时间仅纳秒级,能量密度却高达百万央斯基,如同宇宙中稍纵即逝的“闪电”。巨脉冲相当于中子星磁层的“地震”,它的不可预测性恰恰是打开新物理的钥匙。

202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建立博士指导下,国家天文台研究生林观泓从庞大的数据中搜寻到了此次巨脉冲候选事例。如何有效捕捉到Crab的巨脉冲信号?这就需要发挥齐鲁师范学院QUEST(齐鲁探天分米波阵列)的优势了。做好详尽的数据监测十分重要,王浩东和团队其他6名同学轮班值守,每日详细记录观测日志。经过近两周的持续监测,最终成功捕捉到了这个巨脉冲候选事例。

“那两周,我们像等待流星雨的守夜人。”王浩东如此形容团队监测巨脉冲的历程。


鲁师范学院学生团队的主要职责是担任日常观测的助手,在机房现场协助远程参与的老师们。作为学生观测助手,他需在机房实时保障数据采集,面对射电望远镜庞杂的终端系统,他一度因操作生疏而焦虑:数据线的处理,监测信号是否正常……每一步都关乎成败。“我个人在操作各个设备和程序的理解上还有所不足,有时难以完全领会老师的意思,但老师们都会耐心解答,帮助我在这一过程中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这种经历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与体验。


团队七人轮班值守,每日交接时细致核对日志,确保“无缝监测”。最终,在王浩东第二次值班的深夜捕获到了一例巨脉冲候选事例。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对成功捕获Crab脉冲星巨脉冲信号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未参与后续数据分析,但得知自己保障的数据为团队提供关键支撑时,王浩东深感“螺丝钉亦有刻名之幸”。“这份荣誉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压力在于它提醒我要更加严谨和努力,以匹配这一殊荣;而动力则在于激励我去探索更多未知,为科学事业贡献更多力量。”王浩东如是说。



也许,王浩东自己也未曾想过,会与这颗距离地球约6500光年、自转周期仅33.502毫秒的脉冲星产生如此深入的交集,但年少时的梦告诉他,这不是偶然;那些流过的汗水告诉他,这不是幸运。


王浩东与天文学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三体》中宏大的宇宙叙事、《星际穿越》里跨越维度的探索,点燃了他对星空的好奇。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齐鲁师范学院天文学专业,却很快发现“浪漫想象”与“现实科研”的差距:“我逐渐认识到,学习天文学并非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每天都能接触不同的星星或深入了解星座知识。实际上更多的时间是用于处理数据以揭示其背后的物理本质。”大一时,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双重压力让他一度迷茫,但他迅速调整状态,投入课余时间学习知识,从《实测天体物理》到《射电天文工具》,专业知识逐步积累。大三加入QUEST项目组后,他更以实践反哺理论:“观测日志记录、设备调试测试、分析信号特征……这些经历让王浩东真正理解‘天文’二字的分量。”

为平衡学业与科研,他严格按照团队安排的值班表进行观测,认真对待每项观测任务。在每次观测中,我都收获颇丰。本科导师制给了我方向,导师的耐心指导让我明白,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站在巨人肩上摘星。王浩东告诉校融媒体中心记者。

“每一次观测数据的获取,都让我们更加明白,科研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王浩东感慨到。他说,在追寻宇宙奥秘的道路上,我们不仅学习如何捕捉脉冲星的信号,更在实践磨砺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始终有限,但正是这种认知的边界,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让我自身在突破认知局限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成长。


谈及天文学对社会的意义时,王浩东回答道,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尽,天文学在探索浩瀚宇宙满足人类好奇心的同时,早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从卫星轨道到全球定位,从观测天体到历法制定……这些都是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谈及未来,他坦言,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国家为发展基础科学推出的种种政策也表明,中国需要更多仰望星空的科学工作者,希望以后能够侧重于天文技术方向的研究,比如像现在这样做与射电望远镜有关的探索,因此我也努力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践锻炼,以期收获更多的成长。以一颗恒心追寻自己的天文梦想,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王浩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从古人笔下的天象记录,到今人对海量数据的精密跟踪,这既是跨越千年的星际相逢,亦是国人问天之路的巨大进步。在这漫漫征程中,有一个追“星”的少年,他怀揣着天文梦想,从科幻爱好者到脉冲星见证者,为科研探索写下生动注脚。


在齐鲁师范学院,师院君子们以自己的微光证明:科研殿堂不仅需要引领前沿的顶尖学者,也离不开那些投身一线观测、扎实数据记录、默默守护科学阵地的青年学子。齐鲁师范学院的校园里,无数师院君子们,凭着理想、凭着信念、凭着热爱、凭着执着,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平凡的生活如星辉熠熠生辉!


供稿审核:张凤云、吕伟皓

审稿、编辑:周凯

终审:臧葳














地址:济南市章丘区文博路2号 邮编:250200 电话:0531-66778082 Email:qlnuwdxy@163.com
Copyright ? 2016 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