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产业升级,探索多元振兴新路径,2025年8月,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盾禾知行"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徐爱林的带领下,分赴济南市钢城区澜头古村与沙岭子村,以"科技赋能产业,匠心点亮乡村"为主题,开展融合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专项实践。团队立足物理电子学科前沿,将无人机应用、智能传感、数字建模等硬核技术植入田间生产与非遗工坊,用科技火种点燃传统产业变革引擎,以青年智慧构建乡村振兴新范式。

寻根铸魂,深植初心担使命
实践队走进沙岭子村村史馆,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与讲解,系统回顾村庄从筚路蓝缕走向小康生活的奋斗历程——泛黄的老照片与斑驳的旧物件里,不仅藏着岁月印记,更凝结着村民为支持金水河水库建设整村搬迁的无私奉献,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与村党支部深入座谈,交流党建经验时,清晰地看到党建引领如“定盘星”般的核心作用:从产业规划到民生改善,党组织始终是凝聚力量的主心骨。村党总支书记张登平“干群同心,聚力发展,产业多元,村子面貌焕然一新”的动情介绍,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中“人心齐、泰山移”的实践力量。这场探访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让队员们触摸到乡村发展脉络,读懂基层治理密码与振兴根基,为后续精准服务乡村筑牢认知基础与情感纽带。

匠心传承,厚植自信守根脉
"盾禾知行"实践队聚焦钢城区特色非遗产业,以深化文化科技融合认知为目标,积极开展专业研学与技术交流。实践队跟随非遗研学基地传承人贾子龙沉浸式领略了传统铁艺纹样与现代美学的创新融合,理解非遗文创“实用与美学并重”的文化内核。带着对传统技艺如何持续生长的思考,实践队奔赴郝氏铁艺工坊,并同步开启直播间邀请线上网友共同观看省级非遗传承人亓振的技艺演示。镜头前,亓振特别介绍了运用材料数字化建模等新技术对铁艺进行的革新探索,并表示这条“守正创新”之路,守的是千锤百炼的匠心,创的是连接时代的接口,让非遗成为“有市场、有未来、有烟火气”的活态基因,才是对文化根脉最有力的守护。
科技赋能,智启传统新生力
实践队充分发挥物理与电子学科特色优势,将无人机、直播、数字化等前沿技术引入田间地头,激活传统产业新活力。在沙岭子村冠世桃花源万亩生态桃园,队员们化身“科技主播”,架设移动直播间,熟练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近景特写,向全网观众全地形、沉浸式呈现桃园的壮阔规模与累累硕果的卓越品质,生动讲解黄桃特色、种植过程与产业优势,为传统桃产业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注入数字化营销新动能。此次助农不仅打破了“好果子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地域局限,更以数字化营销为传统桃产业搭建起直达市场的“快车道”。这种“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的实践,既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更让农民看到科技的力量,为乡村特色产业从“传统种植”向“智慧产销”转型提供了青春样本。

青春聚力,暖心服务践担当
在沙岭子村,队员们带着慰问品,怀着敬意走进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家中。围坐身旁,同学们聆听着老兵深情讲述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与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这是一堂直击心灵的面对面思政课堂。“当年我们扛枪保家卫国,如今看到你们年轻人用知识和科技来建设乡村,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张爷爷的肺腑之言,深深激荡着在场每一位学子的青春热血与报国情怀。队员们同步开展“银龄关爱”专项行动,发挥专业所长,为村中独居老人细致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并发放精心编印、图文并茂的农村安全用电手册,用专业知识默默守护乡村平安。现场展示的无人机技术应用,更让老党员们由衷感慨:“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
队员们以科技为犁深耕文化沃土,以实践为火淬炼无悔青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盾禾知行”实践队将时代使命与个人成长熔铸一体,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种“电路板与泥土相融”的实践,不仅是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对接乡土需求的生动探索,更彰显了“三下乡”活动的育人深意:让青年在服务基层中读懂“三农”发展的时代命题,在传承创新中厚植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当科技的微光点亮田间地头,当文化的根脉在创新中延续,这支青春队伍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文化”的鲜活动能,也以实干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书写了充满青春力量的生动注脚。
供稿审核:张凤云、吕伟皓
审稿、编辑:周凯
终审:臧葳